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王湘穗 >

王湘穗:“旷世危机”与罗斯福智慧


平等相待是合作之道,明白这一点的罗斯福,得道多助,赢得了世界大战。今天,要战胜全球危机,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这是历史的经验,值得珍视。

文/王湘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是盟国。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全国军民浴血奋战,却难以抵御日本的入侵,致使大片国土沦丧,人民颠沛流离。而美国却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在综合国力上也是首屈一指。在两国国力存在巨大的差距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全局上的重要作用,决心与中国合作对抗法西斯国家的挑战。

 

  在当时美国政坛上,罗斯福可以算是“知华派”。他的外祖父曾经在中国经商,母亲也在中国生活过。其家族在华成功的经商史,对罗斯福影响颇深。他经常会回忆起外公、母亲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他本人对中国的情感。1933年1月,他上任之前就表态支持美国对日本侵华的“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罗斯福代表美国对日宣战并决定与中国等国结为盟国,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

 

  对罗斯福的对华政策,部分政府官员也包括英国等传统盟友都颇有微词。许多人认为,罗斯福“在中国事务上感情用事、肤浅、不现实”,只是因为他个人对中国的感情,才把中国当作未来世界秩序中的大国来对待。这当然是小瞧了现实主义大师罗斯福的智慧,也忽略了中国的巨大潜力。在罗斯福看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亚洲最大的国家。虽然它目前的地位软弱,但这个拥有数亿勤劳人民的古老大国注定要成为强国。罗斯福要求美国政府重新定位对华关系,他对副国务卿韦尔斯说,殖民帝国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亚洲人是劣等民族的看法。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未来东西方之间产生根本对立的最好办法。” 1943年,罗斯福签署了《中美新约》,而且敦促国会废除歧视中国的“排华法案”。

 

  精明的罗斯福知道,政府官员并不理解他的对华政策。为防止行政部门的干扰,罗斯福采取了总是派特使访华的做法,力图在中美之间建立特殊的联系渠道,而不是依靠国务院的官员。通过这种“特使外交”,罗斯福直接掌控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从1938年到1945年他去世时为止,罗斯福先后派出十多个特使,充当他中国政策的推手。不止如此,美国还向延安派出了美军观察团,保持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维系国共两党间的合作。

 

  患难见知交。罗斯福以世界第一强国总统的地位,对积贫积弱的中国采取平等态度,固然有世界大战的因素,但也难掩其过人的见识和胸怀。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说,他之所以把中国列为四大国之一,“并不是他没有意识中国现在的软弱,而是着眼于将来,……毕竟中国是一个有四亿人口的国家,我们最好把它当作朋友看待,而不能使它成为麻烦的潜在来源。”他明确指出,“中国要成为一个大国,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教育和训练”。罗斯福对中国大国地位的期许,被丘吉尔斥之为“浪漫的中国幻想”。从今天回望,显然罗斯福更具有历史的远见。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旷世危机”。世界秩序正在经历大混乱、大调整的巨变。在此关头,尤其需要美中——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国领导人提出,中美两国应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则表示,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和平发展。从阳光庄园的漫步到瀛台夜话,中美双方都试图在寻找促进相互认知、彼此合作的路径。

 

  由罗斯福开启的中美战略合作,几经波折,时起时伏,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能不能彼此平等相待。能够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关切,两国关系就好,至少不会出大麻烦。如果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及对方,就会出问题。孙中山曾经说,中国要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毛泽东、邓小平也说过类似的话,其目标就是要使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就是要在世界大家庭中求一平等地位。

 

  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历来重视关系的对等。如《孟子.离娄下》所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国内政治中如此,在国际关系上也去之不远。你能平等待我,我便视你为伙伴。平等相待是合作之道。明白这一大道的罗斯福,得道多助,赢得了世界大战。在今天的世界上,要战胜全球危机,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要想合作,就要平等相待。这是历史的经验,值得珍视。(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