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外交舞台上演了一出高难度杂技:刚与日本首相石破茂握手言欢,发表17年来首份韩日联合公报;旋即飞往华盛顿,与特朗普展开硬碰硬的“讨价还价”;与此同时,他派出一支重量级特使团访华,带着亲笔信向中国示好。这一天,恰逢中韩建交33周年,李在明“三线并进”,能否左右逢源?
靠日:破冰公报背后的算计
8月23日,李在明踏上东京,113分钟的会晤后,与石破茂抛出重磅炸弹——17年来首份韩日首脑联合公报。这份公报堪称“务实教科书”:安全上深化战略沟通,经济上锁定氢能、人工智能等“未来赛道”,社会层面推动地方振兴、应对少子老龄化,还扩大青年“工作假期”签证。
表面看,韩日关系“重回正轨”,但这背后,李在明在下一盘大棋。为何一改竞选时的“反日”调门,优先访日?答案藏在内外双重压力中。国内,保守派催促他稳住韩日关系,以平息政治极化;国际,他得安抚日本对过去“口出狂言”的疑虑,保住安全与经贸的共同利益。更狡猾的是,李在明借机向日本“取经”,学习如何应对特朗普的“狮子大开口”。
李在明的对日政策大胆又实用。但这层“破冰”并不牢靠。独岛(日本称“竹岛”)、强征劳工、“慰安妇”问题,哪一个不是韩日关系的“定时炸弹”?更别提福岛核污水排海的争议,随时可能引爆民意。日本政局也不稳,自民党失势,石破茂若下台,这份公报能走多远,谁也不敢打包票。
投美:特朗普的“账单”与韩国的底线
8月24日,李在明飞抵华盛顿,迎接他的是一张特朗普开出的“天价账单”。25日的韩美峰会,议题直指要害:韩美同盟“现代化”、朝鲜挑衅、经贸摩擦。特朗普的胃口不小:驻韩美军规模调整、防卫费从10亿飙到50亿甚至100亿美元、国防开支占GDP从3.8%猛增到5%。更别提韩国现代重工1500亿美元的“注资大礼”,以及对美国能源、农产品的“买买买”承诺。
李在明心里清楚,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的“命根子”,但美国手里的牌远比韩国多。朝鲜这边更不省心,23日刚试射两枚新型防空导弹,摆明不吃李在明的“橄榄枝”。韩美料将讨论重启对话及美日韩三方合作,但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让李在明如履薄冰。毕竟美韩关系不对称,美国主导一切。李在明想在经济让步与国家利益间找平衡,比如争取关税豁免、巩固半导体和造船合作。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可不管你韩国的小算盘,稍有不慎,韩国经济就得“割肉”。
示好中国:亲笔信的“姿态外交”
就在李在明忙着“讨好”日美之际,8月24日中韩建交33周年当天,他派出一支“豪华”特使团抵华,成员包括前国会议长朴炳锡、“中国通”议员金太年、朴钉,以及卢泰愚之子卢载宪,还捎上李在明的亲笔信。这封信被解读为“政治大礼”,既传递韩国重视中韩关系的信号,还可能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10月韩国APEC峰会。
中国是韩国经济的“衣食父母”。2024年,中韩贸易额高达3280亿美元,韩国对华出口占25%以上,半导体、汽车等产业60%靠中国市场,稀土、锂等关键材料超60%依赖中国供应。
可李在明为何拒绝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的邀请?有人说他迫于美日压力,选择“滑跪”;也有人认为这是“姿态外交”,用特使团弥补缺席的尴尬,留住中韩合作的窗口。但这招“示好”并不保险。韩国外长赵显对美媒“既亲华又防华”的“精神分裂”言论,暴露了韩国的纠结心态。
国内反华游行、“中国间谍”谣言,更让李在明如坐针毡。韩国若一味向美日倾斜,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可不是非你不可——别忘了,韩国半导体若失去中国订单,得直面美企的“贴身肉搏”。
既要又要
李在明的外交被贴上“实用主义”标签,区别于前任尹锡悦的“价值观外交”。他想在美日韩同盟与中韩合作间玩“平衡术”,但这注定是场高风险赌局。国内,进步派和保守派的撕裂让他左右为难;国际,韩国对美安全依赖、对华经济依赖、对日历史恩怨,形成“三重魔咒”。
机遇与陷阱并存。若李在明能从特朗普那争取关税减免、落实韩日产业合作、稳住中韩经贸窗口,韩国或许能喘口气。但风险更明显:美日优先可能让中国生疑,朝鲜的导弹试射又敲响警钟。更要命的是,韩国经济命脉攥在中国手里——228种关键商品中,172种靠中国进口,一旦断供,韩国企业怕是要“慢性死亡”。
李在明的“三面玲珑”像极了东亚棋局中的一场豪赌。他用联合公报笼络日本,用亲笔信安抚中国,用经济让步试探美国。可这根钢丝有多稳,不只看韩国的“平衡术”,更看中美日的博弈风向。
200年前,欧洲靠维也纳体系维持大国均衡,避免战火;如今,东亚的和平同样需要智慧与克制。对中国而言,稳住中韩合作是定海神针;对李在明而言,能否摆脱“汉堡火腿”的尴尬,真正玩转“小国大外交”?10月的APEC峰会,或许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