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午12时,加沙地带的硝烟暂时散去。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的谈判桌前,签署了美国总统特朗普“20点计划”的第一阶段停火协议,结束了两年血腥冲突的短暂休止符。
加沙街头,民众围坐在破败的电视机前,凝视屏幕上闪烁的和平消息;特拉维夫广场,人质家属的泪水与欢呼交织成复杂的情感图景。然而,空袭的轰鸣仍在加沙上空隐隐回响,协议的脆弱如薄冰。这场停火,是曙光初现,还是昙花一现?
协议暗藏裂痕
始于2023年10月7日的加沙冲突,宛如中东地狱,吞噬了6.7万条生命,迫使200万居民流离失所。两年间,卡塔尔斡旋的2023年11月停火和2025年1月协议均如流星划过,短暂即逝。此次停火,特朗普携“20点计划”强势介入,联合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的斡旋,迫使双方在僵局中妥协。协议的核心内容看似直截了当:
妥协的代价
这场停火的背后,是双方精疲力竭的无奈。以色列前空军司令兰·柯察夫一针见血:以军战线过长,早已筋疲力尽;哈马斯军事指挥层几近覆灭,人质是其最后筹码。哈马斯放弃了“先撤军后谈人质”的强硬立场,同意释放所有在押人质,堪称根本性让步。
而以色列虽退兵,却保留了对加沙的实质控制,内塔尼亚胡甚至公开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特朗普的“和平总统”光环下,协议更像是为以色列量身定制的妥协:哈马斯让步更多,美国的担保却难掩偏袒。协议回避了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战后治理等“硬骨头”,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执行的荆棘之路
停火协议的墨迹未干,裂痕已显现。首先,人质交换的细节充满变数:哈马斯需寻找部分人质遗体,而以色列对释放巴勒斯坦要犯(如法塔赫领导人马尔万·巴尔古提)态度强硬,可能点燃新争端。其次,以色列内部极右翼势力蠢蠢欲动,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威胁“解散政府”,内塔尼亚胡的妥协空间被挤压。
再者,哈马斯拒绝解除武装,誓言“捍卫民族权利”,与以色列的“非军事化”要求针锋相对。最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的担保可信度存疑——过去两年,美国一边呼吁停火,一边为以色列提供武器,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决议也屡被其否决。特朗普的“中东外交秀”或许更像是为诺贝尔和平奖铺路,而非真心化解冲突。
加沙的未来依然未卜
加沙的废墟下,200万人的命运悬于一线。特朗普提议的“和平理事会”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改革被哈马斯断然拒绝,阿拉伯国家对部署维和部队也犹豫不决。协议未触及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巴勒斯坦建国等核心问题,特朗普仅将“两国方案”视为“愿望”,内塔尼亚胡更是明确反对。
分析人士悲观预测,若哈马斯被排除在治理体系外,其他极端组织可能趁机崛起;若以色列继续控制加沙,冲突的火种随时可能复燃。加沙的和平,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美丽却遥不可及。
加沙停火的第一天,废墟中升起的希望如烛光般微弱。过去的两年,6.7万条生命的逝去和无数家庭的破碎,提醒着人们和平的代价。接下来的72小时,人质交换将是协议的试金石;更远的未来,撤军、援助与治理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创伤易于制造,和平的基石却需用信任与妥协堆砌。当加沙的孩童在废墟中寻找家园,当人质家属在特拉维夫的广场上祈祷,这场停火的成败,不仅仅关乎协议的条款,更关乎人类是否还有勇气为和平而战。这次停火,能坚持多久?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艰难的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