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郁志荣 >

中日海洋领域合作回顾及前景分析


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两国官方和民间用各种方式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上个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即邦交正常化之后的20、30年,可以认为是双边关系最好时期--蜜月期。日本以ODA的形式对华开发援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或协作,揭开了中日互帮互助的新篇章。

同时,趁邦交正常化东风,中日开始在海洋领域大规模、长周期、高效率的务实合作。进入本世纪,虽然双边关系出现过波动,或曰跌宕起伏,但是两国间海洋领域的合作并没有间断,依然继续进行。展望未来,在不久的将来,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和协作将会更多、更广、更深入。

一、中日海洋合作回顾

(一)中日黑潮联合调查

“黑潮”被称作东方的墨西哥湾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部分,其规模居世界第二。它由北赤道发源,流经菲律宾,从台湾东部进入东海,沿琉球群岛西侧北上,穿过土葛喇海峡在日本列岛南部海域继续东进,于房总半岛附近海域与亲潮相遇后南下汇入北太平洋洋流,总行程约6000千米。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政府部门根据“双边科技合作协定”,组织实施了为期10年的黑潮联合调查。中日联合进行黑潮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查清其流经东海、日本南部太平洋的运动特征及形成机制。“黑潮”流域广大、流量庞大、能量巨大,对中日两国工业、农业,特别是航运业以及渔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实施这个联合项目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天气预报和海洋预报,有直接价值和作用。中日实施黑潮联合调查,日方由科技厅牵头,海上保安厅、水产厅、气象厅等派船和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中方由国家海洋局作为“窗口”单位,由其下属的海洋一所、海洋二所、东海分局、北海分局派出船只和科研人员具体实施。黑潮联合调查分海上调查外业作业以及实验室测试和数据分析等两个部分,之后科研人员根据测试结果,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期间,两国海洋科学家利用海上调查间隙,以及停靠对方港口补给休整时进行学术交流。中日双方互派海洋科学家上对方调查船进行共同调查,以及到对方研究机构进行对口交流。中日海洋科研合作项目的启动,不仅带动了科学家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促进了作为平台和后盾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期间尽管发生了诸多的意外,譬如1989年日本改朝换代由“昭和”改成“平成”,中国发生了“天安门”事件,黑潮联合调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按原计划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中日关系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海洋领域合作,意义非凡,影响巨大,鼓舞人心。有如下特点:

其一,开先河树榜样

中日黑潮联合调查顺利组织实施并取得圆满成功,为以后两国再度进行海洋领域合作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二,互信攀至新高

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的成功实施,说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来自于官方和民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上升至崭新的高度,其中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民间友好人士功不可没。

其三,良性互动效应

中日海洋领域合作成功,与两国关系良好和互信有着密切联系,合作成功反过来又促进了两国之间信任度进一步加深,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正能量双循环影响效应。

(二)中日海洋垃圾调查

2010年9月以及2012年9月,先后发生日本巡视船抓扣在钓鱼岛海域捕捞作业的我福建渔船“闽晋渔5179”号事件,以及日本上演购岛国有化闹剧,致使中日关系急剧恶化,跌至冰点。两国到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出现走廊外交、厕所外交、邂逅外交等不正常、不协调现象。直到2014年11月,中日两国高官举行会谈达成“四点共识”,尤其是第三点双方同意遵守“危机管控”的原则共识,保持争议岛屿及其海域的和平稳定局面,中日关系开始转圜,双边交流、交往日趋正常。

2012年5月开启的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机制,在中日海洋领域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6年12月7至9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第六轮磋商会上,提出了召开中日海洋垃圾合作专家对话平台会议,讨论海洋垃圾监测以及微塑料毒性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双方还同意促进相关领域专家互访及技术交流,并举行相关研讨会。2017年3月在大连首次举行海洋垃圾合作专家会议,同年11月在上海举行海洋垃圾研讨会,并达成实施联合调查开展海洋垃圾合作研究共识。

第八、第九轮磋商确定了,2018年举办中日海洋垃圾合作专家第二次会议和第二届中日海洋垃圾研讨会,继续加强海洋垃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19年10月,根据第十轮磋商达成的共识,两国正式实施了海洋垃圾的海上联合调查。双方科学家在大连近岸的黄海海域开展海上实地调查,该调查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组织,来自东京海洋科技大学和九州大学两位日本学者参与其中。

10月21日,双方调查人员乘船在预定海域开展了海洋垃圾调查的外业作业,累计航程70余海里,调查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水表层及沉积物微塑料样品采集等。期间,双方就现场采样技术方法及相关细节进行了交流。10月22日,日方人员参观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微塑料分析实验室,同时就海洋垃圾监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海洋微塑料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并交换意见,双方一致赞同建立统一的监测方法。此项合作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之中,诸多人士认为,中日海洋垃圾合作调查研究产生效果是漫长的,也是有限的,但它起到了两国海洋领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价值不可低估。

二、中日海洋合作前景

展望未来,中日双方在海洋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就两国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时提及的涉海合作领域就有十多个,海洋科技、海洋环境、海洋地质、海洋安保、海洋军事、海洋安全、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资源,再加上北极事务以及涉海人文交流合作等,几乎是全方位的,只是每次提出的合作重点不同而已。

2015年1月在横滨举行的第三轮磋商会上,双方同意根据有关国际法加强在海洋科技及海洋环境等领域合作。

2015年12月在厦门举行的第四轮磋商会上,双方同意加强在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海洋垃圾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2016年12月在海口举行的第六次磋商会上,双方确认海上船舶安全和防污染事务双多边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此外,双方同意在渔业管理方面加强合作。

2017年12月在上海举行第八次磋商会上,双方同意探讨在海洋地质科学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的可行性。

2018年4月在仙台举行的第九次磋商会上,中国海警局和日本海上保安厅同意继续加强两国海上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和交流。

2018年12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十次磋商会上,达成五方面合作意向,一是6月正式启动运行中日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即实质性的军事交流和合作。二是10月安倍首相访华签署了《中日海上搜救协定》,中日确认了“协定”生效后的联络方式,促进信息交换、共同训练等。三是双方围绕北极政策进行交流,同意就北极事务加强沟通,推进务实合作。四是双方对两国涉海智库之间进行的合作与对话表示欢迎,一致同意构筑政府与智库的合作关系,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以进一步推进两国海洋合作。四是双方确认坚持2008年东海问题原则共识,同意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

2021年2月、12月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12次和13次磋商,双方在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达成诸多的合作共识:一是继续开展外交部门涉海人员互访,促进涉海事务青年干部间的交流,支持涉海智库、学术及教育机构间的交往合作。二是就打击非法捕鱼、推进鳗鱼资源管理和北太平洋渔业资源养护加强合作。三是双方还就海洋资源能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处理、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四是中国海警局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继续在打击海上犯罪、执法人员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支持中国海警学院与日本海上保安大学开展交流。

三、中日海洋合作困境

中日海洋领域合作并非仅限于纸上谈兵,双方不仅有良好的意愿,而且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上述黑潮联合调查以及海洋垃圾调查研究成功实施,为两国海洋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上述磋商会提及的双边海洋合作领域之广、种类之多、项目之实前所未有,令人鼓舞。遗憾的是设想多而落实少,究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中日互信度低下

去年年底民意测验,日本国民对华恶感度高达90.1%,日媒称国民恶感度上升的原因是中方加强了对争议海域常态化巡航执法的力度,甚至要求中方深刻反省。其实,造成中日信任度低下的主要责任在日方,日本对钓鱼岛领土主权主张违反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在台湾问题上频繁出现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双方政治信任度低下,影响和阻碍了双方海洋领域合作进程和领域拓展。

其二,日本对华政策影响

去年岸田先后两次出任首相,他第一次组阁时设“经济安保相”,被称作对华“技术窃取”的一次反击。今年国会又通过了《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该法将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挂钩,主动放弃对外交流合作的机遇。岸田第二次任首相,任命前防卫大臣中谷元为首相人权辅佐官,中谷元以对中国人权问题持严厉批评态度而闻名。岸田启用中谷元,以兑现其竞选时承诺的向国际社会展示日本人权姿态。然而,上述举措实际上对中日双方海洋领域合作设置了障碍,成为绊脚石。

其三,日本跟美打压中国

特朗普上台执政以增加关税方式与中国打贸易战,日本趁机落井下石,对华频射冷箭。拜登就任总统执政之后,对华实施全面打压政策,日本站在美国立场上与中国作对,国会审议通过涉华人权决议,岸田首相支持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利用“四国机制”围攻中国,推行“印太战略”对抗“一带一路”。日本处处与中国作对,甚至以中国为敌扩军备战,提出“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日本紧跟美国全方位打压中国,不仅严重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也必然阻碍中日海洋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作者:郁志荣(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相关阅读